益母草在《本草纲目》中被列为植物类药物,其记载在草本类的第三卷。《本草纲目》对益母草的记载主要包括其药用部位、性味、功效、用法用量以及配伍等内容。根据《本草纲目》的记载,益母草具有活血散瘀、调经止痛、补肾气、通经络等功效。在《本草纲目》中,还对益母草与其他药物的配伍进行了详细的说明,以提高其药效或减少不良反应。总之,《本草纲目》对益母草的记载详实,为后世研究和应用益母草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
《本草纲目》是明代李时中所著的一部药物学著作,共分为53卷。其中涵盖了益母草的记载。
益母草在《本草纲目》中被列为植物类药物,其记载在草本类的第三卷。
《本草纲目》对益母草的记载主要包括其药用部位、性味、功效、用法用量以及配伍等内容。
益母草的药用部位为全草,即植物的地上部分。其性味辛、苦,归经入肝、肾、脾经。
根据《本草纲目》的记载,益母草具有活血散瘀、调经止痛、补肾气、通经络等功效。主要用于治疗产后血瘀、月经不调、痛经等妇科疾病。
益母草的用法通常是煎汤或制成药饮服用,用量根据具体情况而定。
在《本草纲目》中,还对益母草与其他药物的配伍进行了详细的说明,以提高其药效或减少不良反应。
总之,《本草纲目》对益母草的记载详实,为后世研究和应用益母草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