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的三农是哪三农(三农政策是指哪三农)
三农问题是指什么
三农”问题是指农村、农业、农民这三大问题。其独立地描述是指在广大乡村区域,以种植业(养殖业)为主,身份为农民的生存状态的改善、产业发展以及社会进步问题。备受关注的2019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做好“三农”工作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文件”)于2月19日发布。
在今天国新办举行的发布会上,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办公室主任、农业农村部部长韩长赋等对文件进行解读。
2019中央一号文件是自2004年起连续第16个聚焦“三农”问题的中央一号文件。文件提出,今明两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期,“三农”领域有不少必须完成的硬任务。
韩长赋表示,到2020年,我们要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是我们党对全国人民作出的庄严承诺,也是我们必须完成的硬任务。所以,今年的一号文件对“三农”工作是围绕这些硬任务作重点部署的。
具体有哪些硬任务?韩长赋介绍,一是打赢脱贫攻坚战。这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大的硬任务,是重中之重、急中之急。这一任务包括要重点解决好实现“两不愁三保障”存在的薄弱环节,加大“三区三州”等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力度。减少和防止贫困人口返贫,做好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衔接。
第二个硬任务是抓好粮食生产。韩长赋指出,“这始终是农业农村工作的头等大事和首要任务,手中有粮,心中不慌,也是应对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各种不确定风险增加的压舱石。”文件强调,要毫不放松抓好粮食生产,就是稳面积、稳产量、稳政策,提出要稳定扶持粮食生产的政策举措,确保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16.5亿亩,粮食产量保持稳定。要严守18亿亩耕地红线,全面落实永久基本农田的特殊保护制度,巩固和提高粮食生产能力。另外,也提出到2020年确保完成建成8亿亩高标准农田的任务。
第三个硬任务则是增加农民收入。韩长赋介绍,到2020年,农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这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硬指标。农民收入已经连续九年增幅快于城镇居民收入,今明两年要保持农民增收好的势头。
农民问题
农民的问题必然要涉及到素质问题,例如科技文化,思想法律,卫生健康等等一系列相关问题。而如今我国农民面临的是大部分农民群体接受教育程度低,所掌握的文化知识水平无法接受新技术的能力,在农村,农民的小农意识蔓延,对于义务以及集体意识觉悟不高,弱化了国家观念。并且卫生健康素质普遍较低,在农村农民的发病率较高,健康意识以及状况较差。
三农问题是长期困扰我国经济的问题,但令人欣慰的是,国家正积极努力的改善,以及提高现有的方式手段,三农问题的改观也指日可待。
三农政策是指哪三农
具体内容如下:
1、农业,具体指的是粮食问题和农业的产业化问题。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而粮食是基础的基础。粮食问题很重要,现在我国的这一个问题自从改革开放以来已经基本上解决了这个问题,但是这个问题有一个特点,就是随着国家对农业的政策,时好时坏。产业化问题是指农业的规模化经营和机械化经营,中国有九亿多的农民,农村人口问题解决不了,产业化问题就实现不了;
2、农村,是指农村的户籍问题和其他存在的问题。户籍问题是在改革开放以前,我们计划经济的产物,其将农民固定在土地上,限制农民的流动。其他存在的问题,像农村的精神文明建设问题,治安问题等;
3、农民,是主要指的是农民的增收问题。农民收入增长缓慢,温饱已经解决了,可是却没有钱去买商品,更可怕的是没有钱去治病,还有没有钱去改善生活质量,农民的文化素质低等。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法》
第一条 为了巩固和加强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基础地位,深化农村改革,发展农业生产力,推进农业现代化,维护农民和农业生产经营组织的合法权益,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科学文化素质,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的持续、稳定、健康发展,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制定本法。第三条 国家把农业放在发展国民经济的首位。
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基本目标是:建立适应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农村经济体制,不断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提高农业的整体素质和效益,确保农产品供应和质量,满足国民经济发展和人口增长、生活改善的需求,提高农民的收入和生活水平,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缩小城乡差别和区域差别,建设富裕、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新农村,逐步实现农业和农村现代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