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三农是根本问题(如何理解城乡一体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
为什么三农问题是重中之重呢
一、农村贫困问题突出中国农村地区存在大量贫困人口,这一问题对实现全面小康社会构成挑战。政府将农村扶贫作为重要任务,通过提升农村基础设施和农业发展,助力农民脱贫致富。
二、城乡发展不平衡
尽管中国城市化快速进展,城市人口超过农村人口,但农村作为国家的基础,其发展直接影响洞昌姿国家整体发展。政府正致力于缩小城乡差距,实现城乡协调发展。
三、农村社会问题待解
农村地区存在土地、农民工就业、治理等多方面问题,解决这些问题对维护社会稳定至关重要。
四、粮食安全不可忽视
农业是中国粮食生产的基础,三农问题对国家粮食安全具有深远影响。国家通过政策和措施确保粮食生产,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五、全党重视农村振兴
全党需认识到“三农”工作的重要性,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高农业质量、农村生活品质和农民收纳绝入。
六、农村改革历程
过去三十年,农村改革经历了家庭承包经营、税费改革等阶段,核心是保障农民利益和民主权利,促进农村生产力发展。
七、农村综合改革推进
全面推进农村综合改革,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体迅纯制保障,是巩固发展成果、开启新篇章的关键。
八、乡村振兴重点工作
政府将保供和增收作为三农工作的重点,其中增加农民收入是核心任务。通过这些工作,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三农问题根本在于什么
农业坦清、农村、农民是“三农问题”的核心。1. 农业问题:农业作为农村地区的支柱产业,涵盖了耕种、养殖等多个生产领域。解决农业问题,关键在于提升农业生产效率、增加农业产值以及确保食品安全。
2. 农村问题:农村不仅是农民的居住地,也是农橘信粗业的生产地。改善农村问题,着重于改善基础设施圆镇、提升公共服务、推动农村城镇化。
3. 农民问题:农民是农业生产的主体,农民问题关注的是保障农民权益、提高生活水平、促进全面发展。
如何理解城乡一体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
城乡发展一体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从理论上讲,是由工农关系、城乡关系的内在联系决定的。工业和农业之间、城市和农村之间存在着内在的、必然的、有机的联系,彼此是相互依赖、相互补充、相互促进的。城乡发展一体化,就是把工业和农业、城市和农村作为一个有机统一整体,充分发挥彼此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相互补充、相互促进的作用,特别是充分发挥工业和城市对农业和农村发展的辐射和带动作用,实现工业与农业、城市与农村协调发展。城乡发展一体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从实践上讲,是由制约我国农业和农村发展的深层次矛盾决定的。由于城乡二元结构的长期存在,导致城乡公共资源配置严重不均衡、城乡基本公共服务严重不均等,农业基础仍然薄弱、最需要加强,农村发展仍然滞后、最需要扶持,农民增收仍然困难、最需要加快。据统计,2011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只相当于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32%,农村年人均纯收入低于2300元的扶贫对象仍有12238万人,农村还有几千万人口饮水不安全、一些村庄还不通公路、一部分农户还没有通电,农村义务教育生均经费、人均医保支出、千人平均卫生技术人员数量、低保标准、合作医疗补助标准、社会养老保险补助水平等都明显低于城镇;特别是1亿多进城务工的农民工,由于户籍限制无法在城市安家落户,难以与城镇职工同工同酬,不能真正融入城市,长期游离在城乡之间,合法权益不能得到充分保护。既然制约“三农”问题有效解决的深层次矛盾是城乡二元结构,那么,解决“三农”问题就必须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着力破除城乡二元结构,逐步缩小城乡差距,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这是解决好我国“三农”问题的必然选择。
我国农业发展的根本出路是
农业问题和农村问题一直是中国经济的基本问题,而且是一些基本的难题。目前农村大多数劳动力仍然从事农业,收入的源泉也主要是农业活动;而中国的农业又受人多地少之困,难以开展规模化、产业化经营,技术落后,人均劳动收入也非常低;扩大农业产量,市场容量又有限,价格下降使农民收入不能提高;遇到天灾,价格上升,产量却下降,收入也不能提高。结果,城乡收入差距过去一个阶段具有拉大的趋势;收入不平等造成的社会问题,日益显现出来,成为今后发展的一个潜在隐患。所有这些问题似乎形成了一个怪圈。而最重要的是,想在与农业有关问题的范围内做文章以求解决以上的问题,目前看都是难以奏效的,或者是难以实施的。我们不妨就以下几个问题进行一些分析。
第一,关于规模化、产业化经营。许多人都认识到家庭经营规模小、效益差是当前中国农业的一个问题。但是中国农业经营规模小不是一个技术问题,甚至不是一个组织问题,而是一个社会问题——在五亿劳动力、九亿人口仍然依靠农业为生的情况下,少数人的“规模经营”,意味着多数人“无地经营”。因此它不是一个技术问题,而是一个人口的问题、一个就业和收入的问题。第二,很难靠提高农产品的价格来维持农民的收入。中国国内市场的农产品价格已经大大高于国际市场上的农产品价格,在加入WTO,进一步加入国际市场的前提下,维持这种高价已经成问题,更不要说再进一步提价了。第三,土地承包制在相当长时间内还不能变。与规模经营相关的问题是土地制度问题,这在国内和国际上都有一些争论。但是,就目前土地收益状况和农民收入结构而言,农户承种的那一小块土地,已经不是“高收入的来源”,而是“社会保障”(“保命田”)。
从以上三个“不是出路”的问题,我们也自然可以看到出路何在:中国农业问题以及农村问题的根本出路在于“工业化”,即农村人口就业的非农产业化,或称“农民的非农产业化”,也就是多数以至绝大多数农民(80%以上)最终都能在非农产业(工业、服务业等等)中获得稳定的就业。说到底,中国的农业问题和农村问题的本质是农民问题;而解决农民问题的根本出路是使多数农民不再是农民!依赖于土地的人少了,土地的使用和农业的经营才能更有效率,农业才能真正实现现代化,农产品的价格也才能根据市场供求关系发生应有的变动,留在农业中的劳动力才能从专业化、大规模的农业经营生产活动中获取更高的收入,农业和工业的人均收入的差距才会缩小,城乡收入的差距才会缩小。
从这个意义上说,要想真正解决中国的农业问题、农村问题和农民问题,一定要超越农业的范围、超越农村的范围、超越农民的范围加以思考,反倒应该更加关注、更加重视如何发展工业、发展非农产业的问题,更加重视这些产业如何能够为广大农民提供更多的高收入就业,使这些行业所能提供的就业迅速增加。这里要认识的一个基本经济规律是,当人们解决了吃饭这个基本的生存条件之后,生活水平的提高,即收入的提高,国民总产值的增长,整个经济的发展,就不再主要取决于农业的发展,而是取决于我们生活消费中其他非农产品的增加,如衣物、住房、电器、交通、通讯、旅游、娱乐、公共基础设施,等等。这时经济发展或经济现代化的基础标志就是从事农业活动的人数和时间越来越少,而人类的其他活动越来越多。只有充分认识到经济发展的这一基本趋势,并由此出发制定我们经济发展的长远战略,我们才能逐步从根本上解决我们所面临的问题。短时期不能完全做到的事,不等于现在就可以不去努力朝那个方向去发展;只有现在开始努力了,最终才能积过去之努力而最终解决问题。短期内的政策制定,必须与长期发展战略相适应、相衔接,才能保持持续发展势头,不因当前的短期需求而耽误问题最终获得解决的进程。
在“无工不富”流行的岁月里,我们搞了很多的乡镇企业。就地工业化一度是中国农民的伟大创造。但曾几何时,乡镇企业的风光不再。倒不仅仅是产权制度改革尚未最终到位的问题,而是因为“非城市化的工业化”道路,难以形成足够的竞争力去参与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因此,笼统地去说明工业化是当今“我国农业的根本出路”,总显得有点苍白无力。
城市化本身就是工业化的产物。正是工业化所必然要求的规模经济,才导致了工业和人口向城市的集聚。这种集聚,又进一步推动了服务业的发展。尤其是服务业的发展,才提供了足够多的就业岗位,使得大规模的转移农民成为可能。
因此,我要说,我国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工业化,更在于城市化,或谓不滞后于城市化的工业化,和城市化同步演进、良性互动的工业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