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农问题作文1200(高中优秀作文:论新农村建设)
高中优秀作文:论新农村建设
以下是 为大家整理的关于高中优秀作文:论新农村建设,希望大家能够喜欢!农村建设应以促进农村社会的稳定、和谐为根本目的,加强对农村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大力发展农村教育,加强党的先进思想和先进理论的宣传力度,培育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
1998年10月,党的xx届xx全会指出:“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是关系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全局的重大问题。没有农村的稳定就没有全国的稳定,没有农民的小康就没有全国的小康,没有农业的现代化就没有整个国民经济的现代化。”从这段论述中我们可以明显看出党对三农问题的重视。
应党的要求,全中国开始实行新农村建设。我们将视线锁定到到北京市延庆县的名叫“龙聚山庄”的村子。在北京这个行政中心的生态区里,这样一个村子从中脱颖而出。
“龙聚山庄位于北京素有“夏都”之称的龙庆峡风景区,小区北靠冠帽山,东依石京龙滑雪场,南濒万亩妫川平原,整个小区依山而建,错落有致,风景秀丽,绿化率高达45%,容积率0。38。龙聚山庄温泉大社会以优美的环境和卓越的配套设施为现代人休闲度假、安度晚年、投资保值的理想去处”这是百度百科对龙聚山庄的介绍。是的,倚在半山的别墅,娱乐设施应有尽有,生态环境质量高。对于这样的诱惑谁又能抵挡得住呢?但又怎能想象得到,十三年前的龙聚山庄竟是延庆县最贫穷的村子之一。据说,龙聚山庄旧称小鲁庄,是一个又破又旧的小村子,这片楼房别墅区,之前是一片山地。现在看起来却是如此的豪华大气,可见,党对新农村建设的重视和村长对村子的所投入的感情。
龙聚山庄对新农村建设的第一步就是以住宅消费为突破口,在半山腰以及山底处建设别墅区,不仅使没有工作的村民都有了可靠的收入来源更随着城里人定居郊区,既缓解城区人口压力,也拉近了城乡之间差距,推动本村自身的城镇化。使新农村建设迈出了关键的一步,带动本地区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近些年来中国也出现逆城市化现象,很多的城市人口都愿意去郊区生活。龙聚山庄也没有放弃这个机遇,随着城市人口不断入住龙聚山庄,村里开始担心安全问题。便在村子内部招收保安,既保证了村民的收入来源也强化了村子内部的治安系统。
随着不断的投入与发展,龙聚山庄便回归本原。让每个村民都住好房,每个劳动力都能得到就业——这是龙聚山庄永不放弃的追求。山庄根据村民住宅情况,制定了切实可行的拆迁补偿办法。本着一切以民为本,为人民服务的态度,去与村民沟通,尽可能的不让村民吃亏。这一计划极大程度的收拢了民心,也加快了新农村建设的脚步。
新村建设极快的与当地的其它产业相辅相成,合理布局,成功地带动了各行业的发展,实实在在的提高了村民收入。龙聚山庄通过新农村建设,出现了很多的用人岗位,现在有很多村民在物业管理、建材运输销售、餐饮旅游、商品零售等部门就业,直接解决了本村劳动力220余名,本地区的劳动力1000多名。
新农村建设的加快,也出现了一个难题就是:老龄化问题严重。村里及时发现便制定了,老人养老和干部退休等一系列福利措施,现在50多户60岁以上老年夫妇已免费住进老年公寓;30多位60岁以上的老人免费在温馨家园吃住养老。本村的学生和老人每年可得到村委发放的600-1000元的教育补贴和养老补助。
其实,可以观察龙聚山庄的发展史你会发现真是建设成功的根本原因就是:民心。维持有法有情的邻里亲情、有钱有乐的小康家庭、有血有肉的党群关系、有花有草的山村环境、有形有色的发展空间,让百姓安居乐业、和谐稳定,才是建设新农村的制胜秘诀。
党的xx届xx全会指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和重要保证。坚持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占领农村阵地,满足农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提高农民思想道德素质。扎实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坚持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农村党员、教育农民群众,引导农民牢固树立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占领农村阵地,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农村党员的根本目的就是要保证农村秩序的稳定、村民关系的和谐,程度上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最终实现“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新农村建设目标。在党的正确领导下,在广大农民的辛勤努力下,在全国人民的大力支持下,农村文化建设一定会取得累累硕果,新农村建设目标一定会顺利实现。
关于服务三农的作文怎么写
“三农”是指农村、农民、农业,它们的问题合称为“三农”问题,“三农”问题早在20世纪90年代就已凸显出来,至今仍是困扰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问题。我国为了解决“三农”问题出台了许多措施,然而一直未能从根源上解决这个难题。本文认为,“三农”问题是一个发展中的问题,那么解决“三农”问题就应该站在经济发展的高度上,必须利用发展经济来解决。从我国的国情出发,发函县域经济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有效方法。一“、三农”问题的实质
根据相关资料研究发现,人们普遍认为“三农”问题属于经济问题,但对“三农”问题深层次的内涵认识不一,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是认为“三农”问题是指在我国农村、农民和农业在经济上所面临的困境,即农民生活困难,农村地区相对贫穷,农业发展形势危险;而一类人认为“三农”问题国民经济增长后的利益分配不均,农村、农民和农业获得的利益与其在国民经济增长中付出的比例不协调,导致农民收入增长速度远远落后于国民收入的增长速度,农业和农村的发展速度落后于工业和城市的发展速度。对于我国“三农”问题本质的总结时人们更偏向于认为“三农”问题的根源在于经济利益分配不均,即国民经济增长给农民带来的实惠太少,经济的发展未能带动农村面貌的改变,造成农民从事农业生产的积极性不高。即在城市和工业化通过剥夺农村、农民和农业积累的原始资本得到快速发展,但发展起来以后没能及时反过来支持农业的发展,从而使我国的农村和城市发展差距过大,农民和城市居民的经济收入差异被扩大化。“三农”问题是经济发展中的问题,从发达国家的发展历程来看“,三农”问题是国家实现工业化的过程中必然要出现的问题,由于农业是一个国家的基础产业,工业化必然要在农业的基础上去实现,要从农村、农民和农业中汲取力量,因此在为实现发达之前是无法去反哺农业的。我国的“三农”问题即包括利益分配不均,也是经济发展动力不足的问题。
二、发展县域经济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有效途径
县域经济是一个区域经济,又是发展中的经济,它具有明确的责任主体-县级政府,县级政府要为农村、农民和农业负责,县级政府的行为方式决定着县域经济的发展方向,县域经济将“三农”问题具体为县域经济的发展问题,县域经济的提出具有以下优点:
2.1发展县域经济有利于协调城乡发展发展县域经济要综合考虑农村和城镇以及农业和工业之间的关系,改革开放初期,我国城市发展速度远远超过农村的发展,发展县域经济是协调城乡发展,缩小城乡差距的有效举措。发展县域经济可以为在本区域内形成工业聚集区,有很多的中小型企业就会招聘工作人员,这样农村的剩余劳动力就有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农村的剩余劳动在向大城市转移的过程中遇到重重阻力,一是大城市的发展趋势是有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转变,由于农民自身的素质受到限制,无法适应大城市发展的需求,二是大城市人口增长过快,其自身也存在着严重的就业问题,没有更多的工作岗位来吸纳农村务工人员。县域经济的发展是以劳动密集型的中小型企业为主,可以为农村剩余劳动力提供更多的工作岗位,而且对工作人员素质要求不高,非常适合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
2.2发展县域经济有利于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最大问题就是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过大,在我国县域的农村地区和城镇是低收入者聚集的主要地区,县域经济落后是城乡之间没能协调发展的后果。客观的说,只有将广大农村和城镇区域的经济发展起来,我国的协调发展问题才能解决,只有这十亿农民的收入增加了,才能实现我国人均收入水平的切实提高。发展县域经济,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增加农民收入,是农村人民富裕起来,这是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
三、发展县域经济的保障性措施
解决我国遗留已久的“三农”问题应针对性地采取对应策略。
3.1“三农”问题是我国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障碍,其中关键的就是就业问题,如何解决人民的就业问题一直是政府制定有关政策的依据。首先,对于人民的就业要让人民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不能嫌弃职业,拒绝干那些累的肮脏的工作。其次现在21世纪是信息化时代,所有产业都朝着高科技发展以及改革,因此相对应的就是需要高素质,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就要求就业人员想要获得高薪工作就不能放弃对学习的追求,跟随时代的步伐,不断更新自我知识储备,提高自我素养,培养创新意识。最后,政府最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看的见的“手”,在“三农”问题中的就业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制定一系列措施来促进就业市场的扩大。
3.2解决“三农”问题的有效途径之一就是缩小城乡之间的差距,一直以来,不管是从人民的生活方式还是考虑问题角度,城市和乡村之间就有较大的差别。要想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办法就是政府加大对乡村的建设,重视乡村规划。首先,在医疗方面,在乡村建立相应的医疗优惠政策,让乡村人民能看的起病;其次,社会的发展是需要人才的推动,乡村的建设也需要大量的高素质人才,因此政府加大对乡村教育的投资力度;最后,提高农民地位,虽然现在是信息化的时代,但仍然不能忽视对农业发展,对农民进行培训,将科技的力量带到农业管理中,让以前纯粹用劳动力来完成的农活在技术的帮助下轻松化。“三农”问题是伴随着工业化进程而出现的,是经济发展道路上必定要出现的,解决“三农”问题要站在发展经济的角度上,发展县域经济可以实现城乡统筹发展,可以成为解决“三农”问题的一把钥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