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三农助农

三农问题指的是哪三农(三农指的是什么(中国农村问题的综合概念))

时间:2024-11-06 作者: 小编 阅读量: 1 栏目名: 三农助农 文档下载

三农问题指的是哪三农(三农指的是什么(中国农村问题的综合概念))

三农指的是什么(中国农村问题的综合概念)

三农指的全称是“农业、农村、农民”,是指中国农村问题的综合概念。由于我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不平衡,农村地区的发展一直是一个长期而且复杂的问题。三农问题是指农业、农村和农民的发展问题,它涉及到农业生产、农村经济、农民生活、土地问题、农村社会、农村环境等方方面面,是一个综合性、复杂性和长期性的问题。

三农问题的现状

当前,我国农村地区存在着很多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农业生产问题

农业生产面临着很多困难,包括土地资源短缺、农业机械化水平低、农业科技水平不高、农产品质量不高等问题。

农村经济问题

农村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低,农村产业结构单一,农村企业和农民合作社的发展不够成熟,农民收入水平不高。

农民生活问题

农民的生活水平相对较低,医疗、教育、文化等公共服务设施不完善,农民的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

土地问题

土地资源短缺,土地流转难度大,土地利用效率低,土地资源保护不到位。

农村社会问题

农村社会问题主要表现在农村人口外流、农村劳动力流失、农村社会治安不稳定等方面。

三农问题的解决方法

为了解决三农问题,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措施,包括:

加强农业生产

加强农业科技创新,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提高农产品质量和效益。

发展农村经济

加大对农村经济的投入,推动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发展农村企业和农民合作社。

改善农民生活

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民收入水平,完善农民社会保障体系。

优化土地利用

加强土地资源保护,推进土地流转,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改善农村社会环境

加强农村社会治安维护,促进农村文化、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设施建设。

中央三农政策是哪三农

法律分析:三农,指农村、农业和农民。所谓"三农"问题,就是指农业、农村、农民这三个问题。研究三农问题目的是要解决农民增收、农业发展、农村稳定。实际上,这是一个居住地域、从事行业和主体身份三位一体的问题,但三者侧重点不一,必须一体化地考虑以上三个问题。中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三农"问题关系到国民素质、经济发展,关系到社会稳定、国家富强、民族复兴。

法律依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做好“三农”工作的若干意见》第八条 加强党对“三农”工作的领导,落实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总方针

(一)强化五级书记抓乡村振兴的制度保障。实行中央统筹、省负总责、市县乡抓落实的农村工作机制,制定落实五级书记抓乡村振兴责任的实施细则,严格督查考核。加强乡村振兴统计监测工作。2019年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党委要结合本地实际,出台市县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实绩考核意见,并加强考核结果应用。各地区各部门要抓紧梳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完成的硬任务,强化工作举措,确保2020年圆满完成各项任务。

(二)牢固树立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政策导向。各级党委和政府必须把落实“四个优先”的要求作为做好“三农”工作的头等大事,扛在肩上、抓在手上,同政绩考核联系到一起,层层落实责任。优先考虑“三农”干部配备,把优秀干部充实到“三农”战线,把精锐力量充实到基层一线,注重选拔熟悉“三农”工作的干部充实地方各级党政班子。优先满足“三农”发展要素配置,坚决破除妨碍城乡要素自由流动、平等交换的体制机制壁垒,改变农村要素单向流出格局,推动资源要素向农村流动。优先保障“三农”资金投入,坚持把农业农村作为财政优先保障领域和金融优先服务领域,公共财政更大力度向“三农”倾斜,县域新增贷款主要用于支持乡村振兴。地方政府债券资金要安排一定比例用于支持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村庄基础设施建设等重点领域。优先安排农村公共服务,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标准统一、制度并轨,实现从形式上的普惠向实质上的公平转变。完善落实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的顶层设计,抓紧研究出台指导意见和具体实施办法。

(三)培养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建立“三农”工作干部队伍培养、配备、管理、使用机制,落实关爱激励政策。引导教育“三农”干部大兴调查研究之风,倡导求真务实精神,密切与群众联系,加深对农民感情。坚决纠正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工作中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清理规范各类检查评比、考核督导事项,切实解决基层疲于迎评迎检问题,让基层干部把精力集中到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上来。把乡村人才纳入各级人才培养计划予以重点支持。建立县域人才统筹使用制度和乡村人才定向委托培养制度,探索通过岗编适度分离、在岗学历教育、创新职称评定等多种方式,引导各类人才投身乡村振兴。对作出突出贡献的各类人才给予表彰和奖励。实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大力发展面向乡村需求的职业教育,加强高等学校涉农专业建设。抓紧出台培养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三农”工作队伍的政策意见。

(四)发挥好农民主体作用。加强制度建设、政策激励、教育引导,把发动群众、组织群众、服务群众贯穿乡村振兴全过程,充分尊重农民意愿,弘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精神,激发和调动农民群众积极性主动性。发挥政府投资的带动作用,通过民办公助、筹资筹劳、以奖代补、以工代赈等形式,引导和支持村集体和农民自主组织实施或参与直接受益的村庄基础设施建设和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加强筹资筹劳使用监管,防止增加农民负担。出台村庄建设项目简易审批办法,规范和缩小招投标适用范围,让农民更多参与并从中获益。

栏目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