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三农助农

全国三农发展中心主任李树丰(什么是第三次农业普查?农业普查目的是什么)

时间:2024-05-30 作者: 小编 阅读量: 1 栏目名: 三农助农 文档下载

中国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正当其时农为邦本,本固邦宁。中国农业农村发展取得巨大成就,当前中国加快推进由农业大国向农业强国跨越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新局面,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中国乡村将呈现更加欣欣向荣的蓬勃气象。国际人士对中国农业农村发展成就给予高度评价。

国家三农主任李树丰正常上班儿吗

国家三农主任李树丰正常上班儿吗?答案如下:是的,国家三农主任李树丰正常上班儿的,导致整个企业邮箱中难以实现资源有效配置

中国加快建设农业正当其时!

中国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正当其时

农为邦本,本固邦宁。农业强国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根基,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实现高质量发展、夯实国家安全基础,都离不开农业发展。中国农业农村发展取得巨大成就,当前中国加快推进由农业大国向农业强国跨越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新局面,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中国乡村将呈现更加欣欣向荣的蓬勃气象。

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取得重

要进展

中共十八大以来,中国打赢脱贫攻坚战,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动农业农村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为党和国家事业全面开创新局面提供了重要支撑。国际人士对中国农业农村发展成就给予高度评价。

联合国粮农组织驻华代表表示,中国高度重视农业发展,用不足世界9%的耕地实现了约占世界1/4的粮食产量,养活了世界近1/5的人口。“作为世界最大的粮食生产国和重要的粮食出口国.中国充足的粮食供应和库存、强劲的粮食贸易和消费,是国际粮食市场和粮食安全的重要“稳定器’。”在他看来,从经验、政策到技术、资源,中国农业农村发展成就为发展中国家在农业领域开展交流合作提供了丰富内容。

随着打赢脱贫攻坚战、乡村振兴战略向纵深推进,中国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约2.1倍,增长速度高于城镇居民和全国平均水平。韩国中国经济金融研究所所长引用上述数据为例说:“随着持续深化改革开放,中国农业农村面貌发生巨大变化。特别是中共十八大以来,中国高度重视“三农’工作,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取得重要进展。埃及新闻总署前副署长、埃中关系专家多年来密切关注中国农业发展。在他看来,农业是文明生存和发展的基石。中国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毫不放松抓好粮食生产,积极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创造了令世界瞩目的脱贫攻坚成就。他表示:“中国在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推动城乡协调发展方面取得的成绩,对于广大发展中国家具有借鉴意义。

农业发展关乎国家安全和民生福祉。中国是全球人口大国,保障14亿多人口的粮食安全不仅对中国至关重要,对稳定全球粮食市场也具有重要意义。”中巴杂交小麦项目负责人之一、巴基斯坦白沙瓦农业大学农学系教授表示,中国农业科技进步有目共睹。与中国同事在杂交小麦领域长期合作的经历,让他深入了解到中国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的不懈努力。“中国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正当其时。中国农业农村发展取得更大成就,中国经验、技术将为更多发展中国家农业农村发展提供参考。

“为保障世界粮食安全作出显

著贡献”

中国有着数千年农耕文明的历史底蕴,立足本国基本国情和资源禀赋,顺应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时代要求,循序渐进、稳扎稳打,因地制宜、注重实效,坚定不移走体现中国特色的农业强国之路。

“中国农业绿色发展保持积极态势。”中国在发展农业过程中非常重视生态环境保护,并取得显著成效。中国致力于恢复耕地生态和保护生物多样性,在减缓气候变化和发展生态恢复技术等方面取得了理想成绩。粮农组织与中国农业农村部等部门合作,在中国实施了多个全球环境基金项目,范围涵盖中国从南到北的不同省份,促进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

“中国十分重视粮食安全问题,为保障世界粮食安全作出显著贡献。柬埔寨香蕉、芒果等产业的发展,都离不开中国农业技术和人才的支持。”柬埔寨皇家农业大学农学院院长注意到,中国推动农业发展由数量增长为主向数量质量并重转变、由依赖资源要素投入向创新驱动转变、由粗放型经营向绿色低碳循环发展转变,为乡村振兴发展不断增添新的活力,“这必将推动中国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迈上新的台阶”中菲农技中心位于菲律宾中吕宋地区新怡诗夏省。经过20多年发展,该中心帮助当地农民实现了增产增收、脱贫致富、保障粮食安全等目标。中心菲方主任表示,中国靠自己解决了14亿多人口的吃饭问题,这本身就是了不起的成就。“中国农业科技水平不断提升。通过发展生态低碳农业、康续农耕文明、扎实推进共同富裕,中国正为加快建设农业强国而努力奋斗,也将惠及周边国家和地区。

离不开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的科学谋划与持久努力”

持续出台惠农政策,稳步提高稻谷、小麦最低收购价水平;发展特色产业、推动外出务工、加快三产融合发展等多措并举促进农民增收···..·中国锚定建设农业强国目标,科学谋划和推进“三农”工作,给受访的国际人士留下深刻印象。巴西农业问题专家多次访问中国农村地区,亲眼见证了中国西南和西北地区农村面貌发生的巨变。“实现粮食安全不仅需要农民辛勤劳作,更离不开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的科学谋划与持久努力。”特别提到,《乡村振兴战略规划》的收官之年。“规划的顺利实施,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体系的日益完善,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奠定了坚实基础。如今,中国的农村更富裕、农民的生活更幸福、乡村更美丽。

中国发布《“十四五”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规划》,在衔接乡村振兴战略第一个五年规划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了“十四五”时期乡村振兴的主要目标任务。文康农注意到,这一规划就促进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等提出了具体政策措施。他表示,粮农组织驻华代表处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服务中国“三农”,未来将在乡村振兴领域加强与中国的合作,助力中国建立更有弹性的农业体系。许多中国年轻人返乡创业就业,为家乡的振兴带来新观念、注入新活力。“中国正在推进高素质农民培训,同时积极拓宽乡村人才来源,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提供人才支撑。与此同时,数字乡村建设正在发展成为乡村振兴的新动能。”他表示,中国深入实施国家粮食安全战略和乡村振兴战略取得显著成就,培育智慧农业、品牌农业、生态旅游农业等政策措施和生动实践,对广大发展中国家来说是巨大鼓舞,起到了示范作用。

什么是第三次农业普查?农业普查目的是什么

农业普查是一项重大国情、国力调查。它是按照国家规定的统一方法、统一时间、统一表式和统一内容,主要采取普查人员直接到户、到单位访问登记的办法,全面收集农村、农业和农民有关情况,为研究制定农村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新农村建设政策提供依据,为农业生产经营者和社会公众提供统计信息服务。农业普查在我国每10年进行一次。根据《全国农业普查条例》的规定,国务院决定在2016年实施第三次全国农业普查工作。
农业普查目的和意义
农业普查是全面了解“三农”发展变化情况的重大国情国力调查。组织开展第三次全国农业普查,查清我国农业、农村、农民基本情况,掌握农村土地流转、农业生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农业规模化和产业化等新情况,反映农村发展新面貌和农民生活新变化,对科学制定“三农”政策、促进我国实现农业现代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如何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认真研究和解决的一个重要战略问题。威信县是农业县,目前全县农业可持续发展面临着两大难题:一是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滞后,农业经营粗放,农业发展经济条件比较差;二是农业生产自然条件比较严酷,各类自然灾害发生频繁,农业生态环境脆弱。在这两大难题双重挤压下,全县农业可持续发展面临着艰难的战略选择。我认为,解决这两大难题,是威信县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着眼点。
一、坚持发展农业生产和农业经济,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
努力改善农业生产基本条件,持续提高农业生产力。其中,一是大力改造中低产田地,努力建设高产稳产农田。改造中低产田地的关键是治水改土,要针对中低产田地的成因,采取相应的措施:在25度以下坡耕地上,继续抓好成效显著的“五小”水利工程建设,大力推广节水灌溉技术,提高有效灌溉面积;土壤的改良治理要注意工程措施和生物措施相结合,同时改变不科学的耕作方式和耕作制度。二是要积极发展水利产业的多种经营,搞好水产养殖业,提高水域生产力和水的综合经济效益。
调整优化农业经济结构。立足地域农业自然资源的特点,不断拓展农业功能,调整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大力开发与农业相关的原料供给、就业增收、生态保护、观光休闲、文化传承等新产品新产业。当前,要在保证粮食生产安全的前提下,结合退耕还林,努力发展林果、蔬菜、园艺、中药材、山嵛菜等高附加值产业;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延长农产品产业链;加快名、优、新、特农产品基地开发建设,提升农业产业化经营服务水平。要树立“以生猪生产为主导,草食畜禽为补充,突出特色产品开发,积极发展健康养殖业”的畜牧产业发展思路。在稳定生猪生产的基础上,大力发展以黄牛为主的草食型、节粮型畜牧业和以乌骨鸡为主的名优畜禽,发展畜产品加工,优化畜牧业结构,提高畜牧生产品质和效益,使畜牧业在农业经济中的比重有较大上升。
依靠科技和教育,转变农业增长方式。大力推广农业综合开发示范项目,以点带面。为此,必须稳定农村科技队伍和加快农村科技体制改革;大力培育、引进、推广优良品种,继续建设好县内育种基地;深入改革农村教育体制,密切“农科教”结合,不断提高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建立健全农业科技服务体系,积极鼓励和促进各类农业专业技术协会和科技农户的发展,以推广丰产技术为中心,为农业的产前、产中、产后搞好服务。真正把农业的增长转移到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促进农业从粗放型索取性开发经营向集约型保护性开发经营转变。
二、以合理利用保护农业自然资源和环境为基础,加强生态建设和生态管理
加强生态环境的建设和保护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内容。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要以合理利用保护农业自然资源和环境为基础,建立具有保护环境和较高经济生产功能的农业体系。总体上,实行山、水、田、林、路综合规划,农、林、牧、副、渔全面安排。在山顶建设林牧生态系统,实现林牧协调发展;在山腰建设果园生态系统,实行果粮、果肥间套种;在山脚建设农田生态系统,推广立体高效栽培的地埂农业、田埂农业;在农户庭院形成“种植-加工-养殖-沼气”的良性循环。达到生态农业“整体、协调、循环、再生”的建设目标。
合理利用和保护农业自然资源。要坚持农业资源的开发利用与保护节约并举的方针,把节约放在首位,提高农业资源的利用效率。按照地域农业自然资源的特点进行农业林牧资源的合理配置,发展方向各有侧重。要保护好基本农田,培育土壤地力;要通过增加复种、立体种植、带状种植等形式,提高光、热资源利用效率和土地生产力;要建立科学的灌溉制度和推广节水技术,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以防止和减少水土流失。
根据地域性的农业经济条件和生态环境条件,规划设计出各具特色的可持续发展农业生态系统的生产结构体系。总的原则是:兼顾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这两个中心,从资源状况和经济目标出发,在较大范围内,结合各地的气候、水利、农田、山地等自然资源的实际情况,着力搞好农业区域性开发规划,建立各具特色的农业生态经济系统。在小范围内,以建立良性农田生态系统为中心,调整种植、养殖结构。
以防护林体系、水源涵养林体系、水土保持林体系为重点,以改善中小气候为中心,建立区域农业生态经济系统的环境系统,同时结合经济林、草山、草坡建设进行。一是认真实施好生态环境建设重点县工程、长治工程、长防工程、绿色扶贫工程、天然林保护工程,搞好封山绿化、封山育林,减少水土流失,切实改善农业生态环境。二是要完善退耕还林政策,延长退耕还林补助期限,巩固退耕还林成果。
抓好生态管理。一是注意在不断提高农业经济效益的前提下,根据农业生产地域特点和农业生态系统的实际,采取相应的管理措施;二是按所采取的生态技术和农业生产技术特点,采取相应的管理措施。要摆正开发与生态建设的关系。建立由政府主导的农业风险防范机制,提高降低各类灾害对资源环境破坏的能力。要通过工程和非工程措施,减轻灾害造成的损失。与此同时,要大力加强农业生态环境建设保护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增强农村广大群众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的可持续发展意识和环境保护意识,同时加大农业生态环境执法保护力度。

栏目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