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农业是指现代化的、高效的、环保的农业形态,注重科学技术的应用,提高农产品的产量和质量,同时降低对环境的污染。新型农村是指具有现代化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的农村社区,同时保持农村生态和环境的质量。通过发展新型三农,可以促进中国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但这个“老大难”问题又是摆在各级政府、各级部门面前不得不解决而且必须解决好的问题。
“新三农”指的是什么,未来发展趋势
“新三农”指的是什么,未来发展趋势
什么是“新三农”指的是什么
在农村生活的是有一部分人是不关心政策的,听到的最多的应该就是“三农”的一些政策和说法,首先三农是指:农村,农业和农民。
那么有提出了新三农,这又指的是什么
新三农组成部分依然是没有改变的,只不过在这个“新”字上有着更多的意义。
新农民
新农民在未来将会是一种现代职业,新农民是他们的文化程度,种植技术以及市场营销等各个领域都要强于过去老一辈的农民,在接触新兴事物上要更加开放活跃。
新农业
新农业不再是单一的生产,而是将1.2.3产业结合在一起发展的新模式,比如过去的农业奶牛场就是成产牛奶,然后交给奶牛加工厂加工,在交给专门销售的人,现在新农业将是自己生产自己加工,自己销售同时结合亲身体验,观光旅游等等来建立自己牛奶相关的衍生产业。
新农村
新农村听得最多的就是新农村建设,规模统一化,干净村庄,宽敞道路,休闲广场,基础设施全面,娱乐文化更加丰富多彩等等。
新型三农指的是哪三农
新型三农指的是农业、农村和农民。
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一直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问题。随着中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传统意义上的“三农”问题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因此,提出了“新型三农”的概念。
新型农业是指现代化的、高效的、环保的农业形态,注重科学技术的应用,提高农产品的产量和质量,同时降低对环境的污染。新型农业的发展,不仅需要农业技术的创新,还需要农业政策和农业管理的创新。
新型农村是指具有现代化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的农村社区,同时保持农村生态和环境的质量。新型农村的建设,需要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提高农村居民的生活水平和福利保障。
新型农民是指具备现代农业生产技能、市场意识和经营管理能力的农民群体。新型农民的培养,需要加强农民技能培训和教育,提高农民的文化素质和社会地位。
总之,新型三农是指在现代经济社会背景下,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推动农业现代化、农村工业化和农民市民化的一种新的发展理念。通过发展新型三农,可以促进中国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
如何做好新形势下的三农工作
“三农”问题,一直是我国的“老大难”问题,说“老”是因为问题已经持续很久,多少年来一直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说“大”是因为事关全面小康目标实现、国家现代化、粮食安全,事关8亿多的农村人口;说“难”是因为农业人口较多,农民整体素质不高,农业基础薄弱,农业发展水平低,农业投入少,城乡二元结构等等因素造成了发展难,解决难。但这个“老大难”问题又是摆在各级政府、各级部门面前不得不解决而且必须解决好的问题。针对这些状况,结合自身工作提出以下浅见,望与读者共勉。 一、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推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 我国是农业大国,农村人口占到总人口的60%以上,但是农业发展一直处于世界中下水平。2010年全国7亿2750万农业人口创造了35477亿元农业总产值,人均创造农业产值不及美国的四分之一。究其原因,有粗放发展的问题,有农民科学素质低的问题,有农业组织化程度不高的问题,有农业产业结构不合理的问题……归根结底还是农业发展方式的问题。不彻底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改变过去小农生产、自给自足、过多依靠劳动力和化肥投入,靠天吃饭的现状,农业发展要取得长足进步非常困难。转变农业发展方式要科学统筹、合理规划、突出重点,不能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更不能顾此失彼,而要有方法、有步骤、系统化的推进农业结构调整,管理体制创新,经营方式转变,所有制形式改革。彻底走上一条规模效益好、科技含量高、品牌竞争强、农业产值大、农产品附加值高、生态环境好的现代农业可持续发展道路。 二、用“工业化化农业,城镇化化农民,市场化化农村”的理念推进“三农”工作。2010年12月21日—22日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提出:“做好新时期农业农村工作,要牢固树立科学发展的战略思想,按照工业化、城镇化的方法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的要求去推进“三农”工作,用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带动农村的办法去化解“三农”难题”。(一)、用工业化发展的办法发展农业,实现农业工业化。农业是基础性很强,附加功能很多的行业,只有实现农业现代化和大生产工业化的同步,国家才能实现整体工业化。农业发展要充分利用工业化机遇,借助机遇推动非农产业快速发展,给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提供了更广阔的市场;借助工业化兴起的食品技术革命促进农产品的多层次加工增值;借助工业化所带来的丰富的农业装备发展设施农业;借助工业化对农业原料的充分利用发展农工贸一体化经营;借助工业化的广泛影响促成农业生产方式和工业经营方式的嫁接,实现农业企业化管理。(二)、推进城镇化,让农民逐步转变成市民。实践证明,城镇化可以有效的实现农民到市民的转变,要积极稳妥的推进城镇化进程,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和县域经济,扩权强镇,用城市化的发展理念去吸引发展资金,吸引发展要素,吸引发展人才,把农村有知识、有文化人群汇聚到城市建设中来,在城市兴业,在城市发展,在城市定居,逐步减少农村人口。(三)、推进城乡改革,实现城乡一体和农村市场化。“百业农为本,农兴百业兴”,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农村经营要以市场为导向,要逐步建立起市场体系健全、运行机制完善、市场关系规范、市场竞争有序、宏观调控有度的农村市场经济体制,将市场机制和市场行为贯穿、渗透于农村经济活动的各个方面和各个环节,推动农业和农村经济以及国内外农产品市场形成有机对接,着力培育农民成为市场主体的整体素质,加强对外合作交流,活跃农村市场要素,繁荣农村经济。 三、因地制宜,大力发展现代农业。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现代产业体系提升农业,现代经营形式推进农业,现代发展理念引领农业,培养新型农民发展农业”的方针来发展现代农业。广泛应用现代科学技术、现代工业提供的生产资料和科学管理方法来推动现代农业发展,因地制宜,不搞一刀切,科学决策,合理规划,形成功能齐全、结构合理、特色突出、层次明显的现代农业发展格局。在城郊结合部、近郊大力发展都市型农业、旅游观光农业、城市休闲生态农业;在远郊土壤肥沃区极力培育农业龙头企业,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引导农民规模化经营,发展设施农业,鼓励农机具的使用,大力发展高产、高效、优质农业;在山多地少地区大力发展特色农业,开展经济林种植加工,林果产业;在水资源丰富地区,大力发展现代养殖,畜牧、家畜饲养、加工以及饲料行业等。提高土地使用效率,充分发挥带动辐射作用,由点到线,由线到面,逐步实现农业的整体现代化。 四、加大农业投入,夯实农业基础。农业发展一靠科技,二靠投入,近年来中央按照“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不断增加农业投入,逐渐减轻农民负担,先后取消了农业特产税、教育附加费、屠宰税、发放种粮补贴、农机具补贴、限制最低粮食收购价格等。农民的生活水平较之以前有了很大的改善,2010年全国农民纯收入首次突破5000元人民币,但是农业基础依然薄弱,农民增收依然缓慢,农业抗风险能力依然很低,农业增效的后劲依然不足,农业所处的弱势状况依然没有改变。只有加大财政对农业的投入力度,加快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大兴农田水利、田间道路修筑工程,强化农业基础地位,增强农业抗风险能力,实现农业跨越式发展。 五、创新培训方法,提升农民素质。“三农”问题,重点是农业问题,难点是农村问题,瓶颈是农民素质问题。没有农民科学素质的提高,再好的政策都是徒劳。党的十七大提出:“要培养数以万计的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提高农民素质要创新培训方式,提高培训效果。首先培训方法上,不光是“培”重点要“训”;不光是“理”重点是“论”;不光要“全”关键要“细”;不光要“送鱼”关键要“授渔”;不光看“量”还要看“质”。其次,要细分培训群体,分类培训。针对不同的群体采用不同的培训方法,才能突出培训实效;最后,培训要更加注重培训成果的转化,培训效果好不好,要看实效;培训方式怎么样,要问农民。培训过程中更加注重培训成果转化,可以结合当地农业发展实际,引入农业种植企业、销售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组织带动该村所有农民发展一种产业,最终形成农民负责种植,企业负责加工、收购,培训部门负责技术的农民培训模式,促进农民培训成果向生产力的转化。 六、加快劳动力转移和土地流转。土地和劳动力是财富创造的两大重要因素,只有实现两种资源的有效配置,合理流动,激发要素潜能,实现最大效益。一方面要积极培育农村土地市场,促进土地有效利用,建立完善配套的农村土地流转制度和农村社会保障体系,保证农民的合法权益。另一方面,要营造配套的法律政策环境,逐步剥离土地所有权和经营权。再一方面,要充分利用土地流转和劳动力转移的契机,重新合理配置资源,提高生产力,促进农业规模化经营,产业化发展。在土地合理流转的同时,要高效、扎实、有序的推进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工作,努力促进农民就业,逐步把富余劳动力转移到第二、第三产业中来。 总之,“三农”问题不是一朝一夕,一蹴而就能解决的问题,而是一项系统而复杂,长期而艰巨的工程,需要循序渐进的去打牢基础,逐步完成。相信有一天“三农”问题不再是问题,城乡不再叫城乡,农民不再叫农民,农业更加发展,农村更加繁荣,居民更加幸福。如何做好基层农机技术推广工作
近些年,中央一号文件曾多次聚焦“三农”问题,提出“加快推进农业机械化”,突出把研发、推广适合各地区的、先进适用的农业机械列为重要内容,这表明中央对农业机械化工作的重视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而要加快推进农业机械化,首先要加快发展农机化。结合国家这一政策的号召,本文从基层农机推广工作的意义着手,提出做好基层农机推广工作的一些措施,以期为基层农机推广工作者提供借鉴和参考。1 基层农机推广工作的意义
农机推广是农技推广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对先进适用的农机设备和农机技术进行推广,并将其应用到农业生产中去的农业化工作。农机推广工作担负着农机理论知识和农机使用技能的传播,为广大农民群众提供专业的农机信息,帮助他们选购适合的农业机械,以及教会他们如何使用农业机械的重要作用。基层农机推广工作让农机技术得到普及,促进了农业生产方式的转变,降低劳动强度,解放生产力,提高土地产出率,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健康发展。由此可见,做好基层农机推广工作,可以提高农民的经济收益,推动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健康发展,促进农业发展,落实国家关于“加快推进农业机械化”的政策方针,早日实现农业机械化,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近些年,中央一号文件曾多次聚焦“三农”问题,提出“加快推进农业机械化”,突出把研发、推广适合各地区的、先进适用的农业机械列为重要内容,这表明中央对农业机械化工作的重视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而要加快推进农业机械化,首先要加快发展农机化。结合国家这一政策的号召,本文从基层农机推广工作的意义着手,提出做好基层农机推广工作的一些措施,以期为基层农机推广工作者提供借鉴和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