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三农助农

三农问题的基本含义是(三农问题指的是什么?)

时间:2024-04-21 作者: 小编 阅读量: 1 栏目名: 三农助农 文档下载

0

三农问题指的是什么?

“三农问题”是指农业、农村、农民这三个问题。

“三农问题”是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过渡的必然产物。包括来了农业、农村、农民这三个问题。它是一个从事行业、居住地域和主体身份三位一体的问题,但三者侧重点不一,必须一体化地考虑以上三个问题。

中共十六大后,一系列高层会议和政策举措已勾勒出中央新领导集体施政思路的概貌。由于新领导集体面临的问题和担负的任务与以前相比有很大不同,他们的施政思路展示出不少“新的东西”。这其中,对“三农”问题的态度极其引人关注。

“三农问题”的弱质性

作为第一产业的农业,无论它是处于传统农业阶段还是现代农业阶段,与第二、三产业相比,它不仅要面临巨大的市场风险,还要面临很难预料的自然风险。其次是受土地收益递减规律的影响,在农业上的投入与产出不一定成正比,即使农民增加再多的投入也无法突破这一上限,而第二、三产业却没有这样的上限,其投入与产出成正比。

虽然现代科技使农业获得惊人的发展,但依靠科技进一步提升农产品产量与质量的空间越来越小。第三是由于中国现已基本实现了小康,一些大中城市甚至越过小康,进入相对富裕阶段,加上大多数农产品属于最基本的生活必需品,需求弹性小,随着消费者收入水平的提高和恩格尔系数的降低,居民对农产品的直接消费量不可能有很大的增加,有的甚至会减少。

关于三农方面的问题

1)三农”问题是指的与农业、农村、农民有关的问题。 “农业”问题,具体指的是粮食问题和农业的产业化问题,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而粮食是基础的基础,粮食问题很重要,现在我国的这一个问题自从改革开放以来已经基本上解决了这个问题,但是这个问题有一个特点:就是随着国家对农业的政策,时好时坏。产业化问题是指农业的规模化经营和机械化经营,中国有九亿多的农民,农村人口问题解决不了,产业化问题就实现不了。
“农村”问题是指农村的户籍问题和其他存在的问题。户籍问题是在改革开放以前,我们计划经济的产物,其将农民固定在土地上,限制农民的流动,我的一位老师曾说,将农民固定在土地上,然后再去剥削他,这样他虽然感到悲苦,但也无奈,因为他不能自由的流动,只能忍受别人的剥削。其他存在的问题,像农村的精神文明建设问题、治安问题等。
“农民”问题是主要指的是农民的增收问题。农民收入增长缓慢,温饱已经解决了,可是却没有钱去买商品,更可怕的是没有钱去治病,还有没有钱去改善生活质量,农民的文化素质低等【三农问题存在的原因】?我国的“三农”问题长期存在,引起社会的重视却是最近几年,因为人们越来越认识到我国的“三农”问题会严重影响社会的稳定和发展,毫不夸张地说:“三农”问题解决不了,就一定会发生社会的大动荡,中国也根本不可能实现现代化。可以说除腐败问题之外,我国目前存在的几个重大问题如贫富悬殊、就业、贫困、人口、生态环境、艾滋病……均与“三农”问题有密切的关系。虽然我国现在比过去重视了“三农”问题,但是不仅重视的程度远远不够,而且不知是何原因,所有专家学者对造成我国“三农”问题的根本原因——农业劳动生产率太低,只字不提。 这么多专家学者,说了那么多非常有道理的话,却没有人明确指出:造成我国“三农”问题的根本原因是农业劳动生产率太低。我所看到的有关我国“三农”问题的文章、文件、决定中,没有看见有“农业劳动生产率”这个词,为什么?
  我到美国感触最深的现象之一是:我国的城市与美国的差距不大,差距最大的是农村、农业。美国只有农场主和农业工人,没有我们认为的农民。也就是我国与美国在农业劳动生产率上差距最大。有报道说西欧一些国家的农民平均生活水平高于城市工人,农民开的车往往是高档车。反观我国的许多农村,使用的农业工具与二千多年前的出土文物没有什么差别,我国许多农村仍然以人力、畜力为农业生产的主要动力。而我国工人的劳动生产率比二千多年前可能高了几十,上百倍。因此可以说不能大幅度地提高我国农业劳动生产率,就不可能解决中国的“三农”问题。中国的“三农”问题解决不了,中国的现代化,社会的长治久安只能是中国人永远的美好愿望。因为我国的高级官员、大知识分子、掌握舆论的人,都生活在城市,对农民、农村缺乏亲身感受和具体的了解,因此对我国“三农”问题的严重性,解决问题的积极性都比较差,形成长期以来都说农业重要,措施却总落不到实处的“口头农业”。 我认为仅靠农民兄弟自己永远解决不了我国的“三农”问题,必须全国上下都真正重视解决“三农”问题,不同岗位的城里人,都关心“三农”问题,为解决“三农”问题做些力所能及的工作,有钱出钱有力出力,有知识、技能向农民传授,特别是非主管“三农”的各级领导干部,必须把解决“三农”问题作为自己工作的职责之一。如农民工的就业、培训、子女上学、农业人口转城市户口等等问题,都应该成为城市管理领导必须考虑的问题。我这个城里人之所以关注“三农”问题,是我知道农民的利益得不到照顾,城里人的利益也终究得不到保障。 造成我国农业劳动生产率低的主要原因是:
 
 1)、农民平均占有的资源少,所有发达国家无论耕地多少农业人口比例都不到10%;
 2)、农民素质偏低,我国农村人口受教育的平均时间比城镇人口少,教育水平低也低的多;
 3)、农民的生产工具、生产方式总体而言还十分落后,在这方面我国与发达国家在农业上的差距比工业上的差距要大的多;
 4)、我国现在农业生产的主要组织形式仍然以小农经济为主,美国的28亿亩耕地由不到200万户农场主经营,而我国的19亿亩耕地却由2亿多农户经营,这种分散经营方式虽然与我国落后的农业生产力和传统的小农意识相适应,但是不应该成为一成不变的模式。 要解决上述任何一个问题,都比世界许多国家都要困难的多,耕地多的国家,如美国可以实行土地规模型农业;耕地少但是人口相对也少的国家,可以实行土地效益型农业,如日本可以少种粮食等大田作物,靠进口粮食解决吃饭问题。这两种成功的农业模式都不适用于中国。我认为我国唯一可学的以色列农业模式(集体农业),由于我国的农民素质比以色列低的多,现在实行以色列模式也不行不通。因此解决我国“三农”问题必须有创新。这就需要我国的领导人、理论工作者、农民、全体中国人必须共同努力走出一条适合我国国情的新路。2)(一)从深化对农业基础地位的认识,到“重中之重”战略选择,当代“三农”理论阐明了根本认识问题。我国的基本国情决定了“三农”问题的首要地位。尽管农业和农村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份额会有所下降,但农业的基础地位和重要作用始终突出。(二)从坚定不移地推进农业市场化改革,到不断加强宏观调控,当代“三农”理论阐明了体制机制问题。坚持市场取向,不断深化改革,对于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具有决定性的意义。在农村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必须解决好农产品价格政策问题,必须加强宏观调控。(三)从重视对农业和农民的支持保护,到逐步形成“多予、少取、放活”的基本方针和贯彻“两个趋向”的重要论断,当代“三农”理论阐明了政策选择问题。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三农”发展如果光靠市场调节是不行的,必须通过财政、金融、社会保障等多方面的手段加以扶持和保护,这也是世界上许多国家的通行做法。(四)从改善农村面貌的初步构想,到新农村建设宏伟蓝图的绘就,当代“三农”理论阐明了总体目标问题。从最初提出“楼上楼下,电灯电话”的朴素理想以来,我们党在农村建设的发展目标上日渐清晰。(五)从巩固传统农业,到全面建设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现代农业,当代“三农”理论阐明了发展道路问题。建设新农村,产业是基础。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人类社会对于农业的认识在不断深化。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要建设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现代农业,赋予农业新的内涵。希望对你有帮助望采纳!

栏目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