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三农指的是什么意思
三农指的是指农业、农村、农民。
1、农业在世界范围内的定义,是属于三大产业中的第一产业。是利用动植物的生长发育规律,在人工培育的条件下,获得产品的产业,是支撑国民经济建设与发展的基础产业。
2、农村是指以从事农业生产为主的劳动者居住的地方,是生产劳动者劳作之余,休养生息的场所,是他们的根。农村的人居环境、经济活力、生态保护,对于国家战略发展极为重要。
3、农民是指长期从事农业生产的人。据2017年度国家统计,我国拥有农村户籍人口为9亿,在我们这样一个人口大国, 即便是城镇化率达到70%, 也还有近4亿人长期从事这一生产力。农民在我国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是中国人口的绝大多数,是中国社会的主力军,对中国社会的每一次大的变动都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三农衍生影响:
第一、政策问题
由于政策的偏向使城镇和乡村的发展差异使贫富悬殊差距扩大。在城市的发展过程中,亦同时加剧了土地兼并问题,一些失去工作或土地的农民转化成流动人口到城镇谋生,从而将问题亦带到城镇。在恶性循环下,三农问题不断扩大成为全国性的社会现象。
第二、医疗问题
缺钱是农民的主要问题,但由于近代偏向于发展西方昂贵的西医而疏忽了农民几千年来都依赖的廉价的传统中医的发展,致医药昂贵,使农民因病致贫。
什么是三农
三农是指农业、农村和农民。
农村是具有特定自然景观和社会经济条件的村庄,也叫乡村,农民指长时期从事农业生产的人,农业我们可以按广义农业和狭义农业来解释,广义农业是指包括种植业、林业、畜牧业、渔业、副业五种产业形式,狭义农业是指单纯的种植业。
研究三农问题的目的是要解决农民增收、农业发展、农村稳定。现实来讲,三农问题这是一个居住地域、从事行业和主体身份三位一体的问题,但三者的侧重点,侧重方向不一,必须一体化、全面地考虑以上三个问题。
解决三农问题的意义
第一政治上的意义,中国近现代历史,三农问题是一个绕不过去的坎,近代中国从孙中山到毛泽东,历史证明,谁赢得了农民谁就赢得了中国,农民问题是中国近现代政治发展的首要问题。
第二经济上的意义,近代农民土地问题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首要问题,解决了农民土地问题就解决了中国最大的经济问题,是中国进入现代化的基础性工作,土地改革、农业集体化和家庭承包是关乎整个中国经济发展的三次革命性实践,是中国近现代经济史中的坐标。
简述当前“三农”问题的新亮点和新难点
展开全部“全面深化农村改革”,提出改革要取得突破性进展的新要求,并在现代农业、农民增收、新村建设和扶贫攻坚等重点上有很多新政策、新举措和新亮点。
在加强农村金融服务领域,文件提出开展农村产权抵押融资试点,推进农村土地流转收益保证贷款试点,探索开展农村土地经营权抵押融资试点。“我们鼓励有条件的地方组建政策性农村产权交易担保公司或农业投资公司”,牟武俊表示,可以优先对种养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提供融资担保。此外,文件还要求扩大财政支持农业保险的品种和覆盖范围,试点开展生猪、粮食等主要农产品目标价格保险。
要完善农产品物流基础配套设施,推进农村电子商务综合运用建设试点。支持农产品产地收集市场、产地集配中心(基地)、公益性批发市场和冷链物流体系建设,同时鼓励社会资本投向允许商业化运营的农村服务业项目。
以放活土地经营权为重点,创新农业经营体系,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努力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和农业现代化水平。在纷繁复杂的农村改革中,抓住“土地”这个农业生产中最重要、最基本、最广泛的生产要素,抓住土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这个最关键、最复杂、最积极的生产关系,就能够带动农村其他改革攻坚突破,实现纵深推进、整体推进、凯歌行进。
要强化各类金融机构服务“三农”职责,支持发展新型农村金融组织,探索农村金融服务创新试点,加强涉农信贷支持力度,支持农村多渠道融资。要加强涉农资金统筹整合,推进财政支农资金股权量化改革试点,按照精准扶贫要求使用好扶贫资金,体现惠民导向。
三农问题的重要性?
“三农问题”是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过渡的必然产物。中共十六大后,一系列高层会议和政策举措已勾勒出中央新领导集体施政思路的概貌。由于新领导集体面临的问题和担负的任务与以前相比有很大不同,他们的施政思路展示出不少“新的东西”。这其中,对“三农”问题的态度极其引人关注。
新世纪以来,新一届领导集体更加关注“三农”问题,首先在提法上对其有了全新的表述,称其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而此之前的提法是“把农业放在国民经济发展的首位”、“加强农业基础地位”。
扩展资料
解决三农问题的方法:
1、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坚持“规模适度、增强特色、强化功能”的原则,统筹安排城镇各类资源,综合部署各项建设,协调落实好工业、商业、交通、文化、教育、住宅、环保和公用基础设施等方面的建设项目,完善城镇功能,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
2、发挥比较优势,搞好城镇的特色定位。坚持因地制宜,科学界定城镇功能,注重发展特色主导产业,逐步形成一批市场型、旅游型、加工型、生态型等特色鲜明的有较强辐射带动能力的小城镇。
3、以项目为载体,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围绕“路、水、电、医、学”五个重点,加大投入力度,不断完善基础设施,为城镇居民生产生活创造良好的条件。
4、坚持建管并重方针,积极探索小城镇建设与管理有效结合的新机制。通过依法管理、综合治理,逐步建立起法治化、社会化和民主化为一体的新型城镇管理体制。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三农问题
三农问题的重要性是什么?
三农问题的重要性是解决好中国的农民问题。
中国是农业大国,农业问题是国民经济的基础,粮食是基础的基础;三农问题包括中国的土地问题、农民问题;土地问题是人们必须关注的,是我们赖以生存的基础;其次农民问题是社会关注的重点,农民工问题,农民工子女问题依旧是我们社会话题的中心。
农民的利益并未切实保障,农民的困难依旧存在,发展农村,提高农民的水平,仍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国家、政府及人民齐心协力共同解决,更是需要几代甚至几十代人的不懈奋斗。
解决三农问题的方法:
1、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坚持“规模适度、增强特色、强化功能”的原则,统筹安排城镇各类资源,综合部署各项建设,协调落实好工业、商业、交通、文化、教育、住宅、环保和公用基础设施等方面的建设项目,完善城镇功能,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
2、发挥比较优势,搞好城镇的特色定位。坚持因地制宜,科学界定城镇功能,注重发展特色主导产业,逐步形成一批市场型、旅游型、加工型、生态型等特色鲜明的有较强辐射带动能力的小城镇。
3、以项目为载体,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围绕“路、水、电、医、学”五个重点,加大投入力度,不断完善基础设施,为城镇居民生产生活创造良好的条件。
4、坚持建管并重方针,积极探索小城镇建设与管理有效结合的新机制。通过依法管理、综合治理,逐步建立起法治化、社会化和民主化为一体的新型城镇管理体制。